碳水爱好者看过来!黄淮海麦区要承包你碗里的面条
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已全面展开,碳水条日机收面积超过400万亩。爱好目前小麦机械化收获的过黄重点地区在河南、安徽、淮海江苏三省。麦区而河南、承包安徽所在的碗里黄淮海麦区,是碳水条我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爱好麦区,冬小麦面积占全国小麦面积的过黄七成多、产量近八成。淮海
在我国,麦区小麦主要用于食品加工、承包饲料生产等领域,碗里是碳水条制作面食和面粉的主要原料之一。从南到北,小麦在不同地域也展现出多样的风味。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所产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用小麦麦芯制成的“河套雪花粉”,成就了西北一碗筋道的拉面条子。在陕西关中平原,渭河两岸的小麦成了裤带面等关中美食的灵魂,还有河南人的大碗烩面,山东人的馒头花馍……面食成为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那么,一粒小麦是如何变成家常的“面粉”的呢?记者在小麦智能加工厂进行了探访。
跟随AI助手看一粒小麦的“变身之旅”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我现在来到了位于河南漯河的中粮智能工厂,小麦从进厂到最后变身为面粉,有四五十道工序,但是在这里我看不到太多的工人,这些工作交由谁来干呢?就是画面中这些主角,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来完成。
新收获的一车车小麦进入工厂,首先“签到打卡”的第一站就是入库扦样点。眼前这个智能扦样机器人接到后台指令,即刻“上岗”。一根扦样传感器从货车顶部插入车斗,一粒粒新麦被抽入取样器皿,一个点位的抽取只用了几十秒。
中粮面业漯河智能工厂负责人 王明铁:借助于AI系统,车辆停到以后自动识别整个车位,自动选取扦样点。从这个屏幕上看,我们从第一个取样点的时间是17时19分,到第 三个点结束是17时20分,三个点我们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相当丝滑。
“签到打卡”后的小麦开始迎接第二关——“全身体检”,也就是完成品质检测并给出检验报告。夏收高峰期,整个工厂每天要进仓的小麦成千上万吨,但借助眼前这个智能平台的“AI助手”,这个体力活现在变得既轻松又精准。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AI助手”到底是怎么工作呢?“AI助手”就是粮食质量智能检测平台,在它发出工作声响的时候,拍照打卡就已经完成。它的速度和效率有多高呢?1分钟的时间它可以完成3000粒小麦的拍照和检验。
中粮面业漯河智能工厂负责人 王明铁:之前基本靠人去识别,我们检验人员的火眼金睛。现在我们就交给这台AI机器,靠算法去识别,效率整整提高了5~6倍。
“体检”合格后的小麦家族接下来开始进入清洗、色选、加工等重要环节,一大批智能机器人接力“迎接贵客”,为它们接风洗尘、去除杂质后,送入约50000平的制粉车间,这个过程全部都是封闭作业。
三关过后,一粒粒小麦已经变身为一袋袋面粉,在没有出厂之前,工厂的智能“AI大管家”还贴心地为它们准备了“好房子”——智能立体仓储库,作为“中转房”临时居住。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走进这个面粉立体库,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叫面粉住进了“好房子”。它的层高有20多米,面粉就仿佛“住进了”一个超级收纳盒。这样的格子一共是12层,旁边正在不停来回运转面粉的是码垛机器人,它们也是靠算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中粮面业智能工厂负责人 王明铁:每一垛面粉下面有一个托盘,像一个手一样托着它。它有一个唯一的身份就是靠二维码来识别。所以它是不会出错的,非常精准。
小麦加工:上游牵农业 下游系消费
小麦加工上游连接农业,下游连接消费,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营养健康意义重大。我们把小麦主产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小麦加工数据、面食产品的消费数据,打包形成了“三夏”AI智能体,当问到我国小麦制品消费特点是什么的时候,它告诉我们,我国每年的小麦消费量在1.3亿吨左右,传统主食面条、馒头的面粉消费量占70%以上。其中,消费者对低油、低糖、高纤维、高蛋白类的面食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小麦加工成面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延长小麦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田间到餐桌 一粒麦如何到万亿级产业集群
黄淮海麦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麦区,而位居黄淮海麦区C位的河南省,不仅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基地。我们结合河南小麦主产区漯河的小麦加工行业的运行数据,制作了一张区域“碳水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日常餐桌上的各类面食,还有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花样美食。这些美食的背后,正是不断延长的小麦深加工产业链。那么从田间到餐桌,小麦都“生长”出哪些新变化?来看记者的报道。
夜幕降临,在河南漯河的街头,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商业街,众多老字号、传统商铺旁边,增加了很多“新面孔”——零售量贩式新卖场。
年轻人青睐的辣条、馍片、泡面等本地爆款,它们的原料小麦就来自漯河三区两县标准化种植基地。在新的小麦收获季,这些畅销品正通过区域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豫中南数字产融平台”的集采分销模块,与众多头部供应商达成大宗采购协议,“化零为整”的模式让采购成本降低3%~5%;而小帅才雪米饼的生产车间里,白糖、油脂等原材料的实时库存数据,正同步至平台,通过智能大数据算法,自动优化交易链路,让传统食品企业也能拥有“智慧供应链”。
豫中南数字产融平台工作人员 杨凡:比如今年是减重年,大家对低卡、小包装类食品特别在乎。我们去帮企业筛选出关键词,企业根据关键词调整生产,像低卡类的食品销量增长了30%左右。
线上交易旺,线下科研忙。数字产融平台联合中原食品实验室强化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作为全国食品科技创新的“研发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汇聚了14名院士,已突破32项关键技术,40项代表性成果正在加速转换,多个试验车间和中试生产线都在比拼“落地”速度。
目前,漯河市食品企业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麻辣面制品、火腿肠、冷鲜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漯河汇厨餐饮负责人 李静:你要是在漯河投资建厂做食品,你所有的配套产业基本上不出5公里都能找到,包括熟练的工人都有。漯河的食品企业很多,有7000多家,资源匹配很好。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正在引领整个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河南通过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等六大升级行动,着力打造万亿级的食品产业集群。未来如何依靠科技赋能和数字技术加持,促进食品企业结构升级、产品研发创新,将成为食品业增长的主要突破点。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院长 刘昆仑:随着我国整体国力的增强,以及粮食加工工业科研能力的提升,小麦加工技术迅速发展。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营养健康成为主流。
(责任编辑:热点)
-
4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晋级了来华境外旅客离境退税的便当办法,外国游客能够在全国更多城市、更多退税商铺享受到“即买即退”的服务,在商铺结完账之后,立刻就能拿到退税款。跟着过境免签、外国人来华付出便当化的 ...[详细]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熊文嘉 张鹏 施峰)武汉夏日暴雨频频,路途积水危险大。7月10日,武汉交警发布暴雨行车攻略,让车主涉水通行有技巧,泡水赔付有良方,保证行车安全。油车涉水通行技巧。1. 出行 ...[详细]
-
家园不是用来思念,需求咱们去改动 海归夫妻开村咖让“乡味”更香
村咖开业后,招引了不少市民来此观景旅行。受访者供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鹏 汪璐。襄城区融媒体中心 唐珊珊 齐然然。“回村庄!”上一年,都夷腾携妻子韩卓怡,完毕留学回到襄阳。本年,他们在郊外的小村开 ...[详细]
-
粮仓满、科技新、民生实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态势继续稳固
央视网音讯。:7月10日《新闻联播》报导,我国夏粮完成稳产丰盈、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效果发布、退休人员根本养老金上调……粮仓满、科技新、民生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态势继续稳固。本年我国夏粮完成稳 ...[详细]
-
...[详细]
-
今天下午7月10日),来自蒙古国一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赛乌素世界机场慢慢下降,标志着二连浩特往复乌兰巴托世界航线正式开航,一起也标志着二连浩特机场告别了航空口岸暂时敞开的历史阶段,正式敞 ...[详细]
-
晨光初绽,尼山苍翠。山脚下的圣水湖泛动着粼粼波光,映照在尼山国际文明论坛的会场,会聚成才智的光辉,点亮文明开展的前路。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国际文明论坛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开幕,来自70余个国家的560 ...[详细]
-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璐、赵恒、通讯员李杨婷)7月9日,襄阳市举办二季度要点招商引资项目会集签约活动,41个项目总出资868.7亿元,其间出资超百亿元项目3个,出资主体分别为湖北联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 ...[详细]
-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4月9日,省内大部地区气温持续走高,不过对流气候也在加重,省内部分地区呈现雷阵雨,其间有3个城镇呈现暴雨,多地呈现雷暴劲风和冰雹。10日全省转为多云到晴的气候,但南部和东部地区气温 ...[详细]
-
湖北日报讯记者冯袁玥、通讯员江萌、通讯员苏雅兰)7月10日,“大美山河——周年光光阴艺术著作展”将在黄鹤楼美术馆白云阁)一楼展厅拉开帷幕,展期继续至9月10日,39幅山水佳作将在此会集露脸,为观众带来 ...[详细]